1 目的
搞好生產過程中的衛生管理,防止因交叉污染而造成產品質量問題。
2 范圍
適用于產品生產全過程。
3 職責
3.1質量技術部負責車間的布局工藝流程圖的制定。
3.2生產部負責對員工進行規范操作及衛生培訓,負責加工過程中的衛生控制,負責對生產設備進行常規維護與清洗消毒以及維修改造。
3.3 品控室負責生產過程中交叉污染的監督檢查。
4 工作程序
4.1 防止車間布局不合理造成的污染
4.1.1 控制要求
a)保證車間建筑設施的完好。
b)根據產品加工工藝流程,按照車間布局圖、設備布局圖做好車間設備
c)按照人流物流圖保證人流物流分開,按照車間分區圖保證清潔區與其他次清潔區嚴格分開;保證加工工序相互隔離;保證原、料輔料、半成品、成品在加工儲運過程中嚴格分開。
4.1.2 監視要求
a)每班開工前/生產、儲存過程中隨時監視。
b)班組日常監控,品控室不定期抽查。
4.1.3. 糾正措施
檢查中發現問題,由抽查員跟蹤解決。存在交叉污染隱患的車間布局或加工流程由質量技術部重新調整或改造。
4.2 防止新員工培訓不合格造成的交叉污染
4.2.1 控制要求
辦公室安排各部門對新進員工進行崗位的食品安全衛生知識和安全生產操作培訓,考核合格方可上崗。
4.2.2監視要求
生產車間和部門對新人上崗時檢查其有無上崗證。
4.2.3 糾正措施
沒有經過食品安全衛生知識和安全生產操作培訓的員工不得上崗。需接受培訓,考核合格后才可上崗。
4.3防止員工行為不當導致的交叉污染
4.3.1 控制要求
a)進入生產現場的人員必須穿戴潔凈的工作服、鞋、帽,清潔區生產人員不得佩帶首飾、手表及化裝,不得留長指甲和擦指甲油,不得噴香水,不得在生產場地晾衣服。
b)清潔區生產人員進入和每離開從屬區域后必須洗手、更衣、消毒。
c)個人物品和生產無關的物品不得帶入車間。
d)在生產區內,禁止吃東西、吸煙、隨地吐痰。
e)各工序人員盡量減少串崗;清潔區在生產期間不得打開未裝有窗紗的窗戶或門。低清潔區的員工工作服工器具不得流向高清潔區。
f)清潔區員工工作服、帽每天集中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g)生產車間使用的工器具、清潔工具應分離使用,按不同工序不同用途清洗消毒和存放,禁止混用、混放造成交叉污染。
h)員工要養成良好的入廁習慣,入廁后必須洗手。清洗區員工要按規定程序更衣清洗消毒。
4.3.2 檢測要求
每班組長在開工前/生產中隨時進行抽查。
4.3.3糾正措施
a)對員工不良的衛生習慣,不良的個人行為予于制止并責其糾正。
b)車間管理人員對工器具混用要即使糾正。
c)品控室對可能造成的食品污染進行評估,并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進行處理。
4.4 防止不潔包裝袋造成的污染
4.4.1控制要求
a)用于包裝、盛放原料的包裝袋、容器必須無毒、干燥、潔凈。
b)產品的內外包裝應分垛隔離存放,不得直接放置于地面。
c)包裝時散落在地面的乳粉作廢料處理,不得再包入成品袋中。
d)清洗區內設備維修保養完畢必須將機油、潤滑劑、雜物等清理干凈。
4.4.2 監測要求
班組長在生產中隨時進行檢查,品控室不定期抽查。
4.4.3 糾正措施
a)檢查中發現的問題,由檢查員跟蹤解決。
b)品控室對可能造成的食品污染進行評估,并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進行處理。
4.5 防止原輔材料、包裝物料不潔造成的污染
a)原輔材料、包裝物料進入廠要對其質量衛生嚴格檢驗,對不符合衛生標準的物料不得驗收入庫。
b)不得將有毒、有害、有污染的物品混裝、混運,防止造成污染。
c)過程中局部發熱、霉變或有污染物的原材料,要對其及時分離、篩選處理。
d)配料時發現變質的原輔材料要及時上報處理,生產過程中跌落地面的原輔材料要剔除污染部分才能再投入生產。
4.5.2 監測要求
化驗室對每批進貨原料按《原輔材料檢驗規程》的要求進行檢驗,倉庫每日進行巡倉檢查,班組長在生產中隨時進行檢查。
4.5.3 糾正措施
a)拒收質量不合格的原料、包裝物或用不合格衛生要求的車輛、工器具、運輸裝載的原料包裝物。
b)品控室對可能造成的食品污染進行評估,并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進行處理。
4.6防止污水排放不暢造成的污染
4.6.1 控制要求
a)廠區設置污水處理系統,排污系統暢通,無積淤。清洗消毒管道容器等的污水,鍋爐房煤灰水要經過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后才能排放。污水排放要符合環保要求。
b)車間內生產污水聚積清洗消毒后污水集中收集通過管道直接排入下水道,要防止溢濺。要配置防止污水倒流的裝置。
c)污水流向通道應高清洗區到低清洗區再到非清洗區。
4.6.2 監測要求
污水處理生產每天隨時進行檢查,生產副總不定期抽查。
4.6.3 糾正措施
污水處理后,生產部及時將污水排放干凈。
5. 支持性文件
5.1 《衛生管理制度》。
5.2 《倉庫管理制度》。
6. 記錄
6.1 衛生檢查記錄。
6.2 廢水處理排放記錄。